钢板便会慢慢向下弯曲,持续敲打之下,钢板会在锤子和模具的作用下逐渐向内卷曲,最终形成一根钢管。
此时将一根粗细一致的圆铁棒插入钢管中,圆铁棒的直径决定了钢管的口径。
随后便是无休止的重复敲打,直至得到一根合格的钢管为止。
由于这种加工方式,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带棱角的钢管而非圆形的,通常会被打造成六边形,因为这样的钢管更容易固定在操作台上。
整形完成后取出钢管中的铁棒即可冷却,一根枪管便宣告完工。
数日后,在经历多次失败后,世界上首支后装式火药枪诞生了。
火炮测试并未如想象般震撼,“一炮毁数里”的夸张说法并未实现,仅是在绿色的田野上留下了几道泥痕。
在进行最大射程测试时,大家估算其射程约为六里,远不及传说中红夷大炮二十多里的射程。
杜寒心中清楚原因,为了不提前暴露火炮的强大威力,他依然使用普通火药,并刻意减少了装药量,因此火力自然减弱了许多。
他的意图是不想为他人做嫁衣,以他当前的地位根本无法守护住这项利器。
但降低了威力之后情况就不同了,一个需四匹战马拉动的小型火炮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。
明朝人对火炮的认识仍停留在重量上,认为火炮越重威力越大。
眼前的轻型火炮,即使威力再大又能强到哪里?
金启保从未期望这门几百斤的火炮能超越红夷大炮,正因如此他对六里的射程感到满意。
毕竟那门红夷大炮价格昂贵,而这门火炮只是用少量生铁打造而成,怎么看都是划算的买卖。
后装式火帽枪的测试由杜寒亲自完成,此事他并未告知金启保等人。
金启保本来就知道杜寒在修复一些鸟铳,他若不问也就算了,问的话杜寒就用这个借口敷衍过去。
时间缓缓流逝,金启综、曹变蛟以及杜寒都在翘首以盼朝廷的嘉奖。
上报的八十多颗真奴首级,这在辽东战场上堪称罕见之事。
即便是毛文龙报功时,连建奴妇女的首级都呈上去了,也不过百颗左右。
如此显赫的功绩,按常理说朝廷的封赏早就该下达了,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,仍不见丝毫动静。
曹文诏早已自宁远返回,在杜寒主动示好与曹文诏积极拉拢之下,二人关系迅速升温。
曹文诏对待杜寒毫无上官的架子,与他对待麾下千总、把总的相处方式并无二致。
到了七月底,一支由八百骑兵组成的队伍抵达右屯,随行的还有孙元化,他在宁远途中加入这支骑兵,将朝廷迟到的封赏一同带来。
封赏丰厚且覆盖面广,就连金启综都感到震撼。
直至此刻,他才意识到,他用夸张手段撰写的塘报,又被他人以同样夸张的方式上报。
袁崇焕连升两级,从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升至右参政;金启保升两级后成为右参议;喻安性如愿以偿,升两级成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;曹变蛟兄弟亦升两级,晋升为从五品的五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。
孙元化虽只升一级,但仍保留兵科给事中的职位。
当时身处右屯之外的曹文诏也因沾光而升为从三品的都指挥佥事,连周通事也得以升迁,他官升两级,从从九品的翰林院待诏升至从八品的典籍。
此次封赏的最大赢家无疑是杜寒,他从正六品的百户连升四级,跃升为正四品的卫指挥佥事,更令人震惊的是,朝廷还授予他游击将军的差遣官一职。
这消息让杜寒欣喜若狂,意味着他手中拥有一支四千人的编制,尽管只是个空架子,但若有资金便能自行招募。
李政等八个夜不收同样升两级,李政从总旗升为百户,庞宇等小旗官成为试百户,李源华这个普通士兵也成为总旗。
过去众人虽被杜寒委任为队长,但这次是真正获得了朝廷的认可,身份更加名正言顺。
美中不足之处在于,按照朝廷现行规定,一颗真奴首级价值五十两银子,加上其他赏赐,杜寒一方应得的赏银超过万两,却最终被改为了“应赏未赏”的款项。
即本应给予却尚未给予的银两,简单来说就是朝廷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,何时兑现不得而知。
仅有升官无发家致富。
这让杜寒颇为愤怒,无论何时,朝廷拖欠的账款始终是一笔烂账,永远悬而未决。
明朝末年的欠账即便到自缢也未能清算。
但杜寒如今不仅渴望一个头衔,也同样需要金钱。
金启保满心欢喜,脸上笑容难以掩饰,至于上面如何决策,他并不十分了解,但作为久经世故的老手,他深知这份功劳为何迟迟未到且惠及广泛,其中必然隐藏诸多秘密。
率领八百骑兵的是辽东副总兵鲁之甲与参将李承先,他们带来了督师孙承宗的指令,命金启综协助鲁之甲袭击耀州。
直至接到命令,金启保才明白这些骑兵的意图,起初他误以为是来运送粮草的,心中顿感失落。
不过,鲁之甲除了要求金启信安排粮草外,并无其他要求,他的部队驻扎于城外临时营地,与曹文诏所部互不干涉。
金启信、曹文诏等人意识到,若突袭耀州成功,这将是巨大的功绩,他们无意参与分功。
既然如此,他们便各行其是,见面寒暄几句后便各自忙碌去了。
当晚,鲁之甲和李承先以军情机密为由婉拒了金启信的接风宴,两人留在营中未曾露面。
结果,这场宴会成了众人分享晋升喜悦的庆祝会,受赏者齐聚金启综的小衙署饮酒作乐。
好事当前,人人欢愉,觥筹交错之间兴致高昂,庭院里热闹非凡。
杜寒如今已是游击将军,尽管兵力依旧,但身份已截然不同,地位随之提升,不再需与低阶军官共桌而坐。
他与金启保、孙元化、曹文诏同占一桌。